广告

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发布日期:2025-09-07 21:28 阅读:
    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器件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个人。

所称重大技术发明,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

(二)具有先进性、创造性、实用性;

(三)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或者对维护国家安全做出显著贡献,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国家技术发明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2个等级,对做出特别重大的技术发明的,可以授予特等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目录(通用项目)

一 等 奖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提名者
1 F-312-1-01 集成电路化学机械抛光关键技术与装备 路新春(清华大学)
雒建斌(清华大学)
王同庆(清华大学)
赵德文(清华大学)
何永勇(清华大学)
刘宇宏(清华大学)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2 F-304-1-01 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 吴丰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胡 清(南方科技大学)
席北斗(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吴明红(上海大学)
张列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徐祖信(同济大学)
中国发明协会
3 F-303-1-01 陆上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装备 张少华(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
限责任公司)
张慕刚(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
限责任公司)
何永清(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 
限责任公司)
夏 颖(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
限责任公司)
陶春峰(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
限责任公司)
马 磊(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
限责任公司)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4 F-310-1-01 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陈政清(湖南大学)
华旭刚(湖南大学)
杨国来(南京理工大学)
何旭辉(中南大学)
陈谨林(湖南省潇振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周 帅(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湖南省
5 F-303-1-02 深部能源开发岩体应力场透明解析技术及应用 鞠 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王 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张 茹(四川大学)
朱建波(深圳大学)
赵毅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舒龙勇(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葛世荣
杨春和
张来斌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提名者
1 F-301-2-01 猪基因组选种选配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 赵书红(华中农业大学)
刘小磊(华中农业大学)
赵云翔(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
徐学文(华中农业大学)
谢胜松(华中农业大学)
刘望宏(华中农业大学)
姚 斌
石正丽
孙传清
柴继杰
傅向东
2 F-301-2-02 猪用重组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的创制与应用 郑海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杨 帆(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何继军(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朱紫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刘学荣(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赵丽霞(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
甘肃省
3 F-301-2-03 绿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创制与应用 杨越超(山东农业大学)
丁方军(山东农大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张 强(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
司)
张淑刚(山东农业大学)
马学文(山东农大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万连步(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
司)
中国农学会
4 F-301-2-04 玉米单倍体育种高效技术体系创建及规模化应用 陈绍江(中国农业大学)
李建生(中国农业大学)
刘晨旭(中国农业大学)
才 卓(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
东北创新中心))
黎 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段民孝(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中国农学会
5 F-302-2-01 多核磁共振成像(MRI)装备研制 周 欣(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
新研究院)
李海东(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
新研究院)
陈世桢(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
新研究院)
娄 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赵修超(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
新研究院)
刘买利(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
新研究院)
湖北省
6 F-302-2-02 超声引导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及产品体系创建与国内外推广应用 潘湘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陈 娟(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
张德元(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李安宁(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蒋世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张凤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韩雅玲
程 京
尚 红
7 F-303-2-01 “海牛”系列深海海底钻机系统与取芯技术 万步炎(湖南科技大学)
金永平(湖南科技大学)
王佳亮(湖南科技大学)
全伟才(湖南科技大学)
朱伟亚(湖南科技大学)
彭佑多(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省
8 F-304-2-01 无机非金属废水处理与资源回收技术及应用 刘会娟(清华大学)
刘锐平(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李恩超(宝武水务科技有限公司)
安晓强(清华大学)
徐 富(苏州苏沃特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付永飞(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俞汉青
段 宁
余 刚
9 F-304-2-02 大宗细粒固废低钙重构制备超稳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 侯浩波(武汉大学)
周 旻(武汉大学)
邵 雁(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
限公司)
戴建国(香港理工大学)
杜冬云(中南民族大学)
陈 畅(武汉大学)
湖北省
10 F-307-2-01 碳纤维增强高性能湿式摩擦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 齐乐华(西北工业大学)
费 杰(西北工业大学)
李贺军(西北工业大学)
付前刚(西北工业大学)
付业伟(西北工业大学)
王文山(庆安集团有限公司)
工业和信息化部
11 F-307-2-02 高性能高温稀土永磁材料及应用 蒋成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天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 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
徐惠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敬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
王 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魏炳波
邢丽英
任晓兵
钱国栋
侯仰龙
12 F-307-2-03 高世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装备 彭 寿(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
公司)
韩高荣(浙江大学)
张 冲(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
公司)
江龙跃(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王 静(武汉理工大学)
曹志强(蚌埠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13 F-307-2-04 大尺寸高品质MPCVD金刚石单晶生长、应用及其装备技术 朱嘉琦(哈尔滨工业大学)
代 兵(哈尔滨工业大学)
赵继文(哈尔滨工业大学)
刘 康(哈尔滨工业大学)
郭怀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
究所)
刘本建(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14 F-307-2-05 高效发光玻璃复合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及应用 杨中民(华南理工大学)
徐善辉(华南理工大学)
杨昌盛(华南理工大学)
韦小明(华南理工大学)
唐国武(华南理工大学)
陈东丹(华南理工大学)
王迎军
李晋闽
陈永胜
张国良
姜 宏
15 F-307-2-06 低铂、高效燃料电池膜电极组件工程化成套制备技术及应用 潘 牧(武汉理工大学)
唐浩林(武汉理工大学)
木士春(武汉理工大学)
李 赏(武汉理工大学)
宛朝辉(武汉理工新能源有限公司)
田明星(武汉理工新能源有限公司)
傅正义
周 济
江 涌
16 F-307-2-07 硅氧烷杂化聚合物功能涂层设计制备新技术及其应用 武利民(复旦大学)
桂泰江(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周树学(复旦大学)
于雪艳(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蒋健明(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郭常青(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市
17 F-30901-2-01 全媒体环境下治理型内容风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张勇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毛震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谢洪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靳国庆(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赵慧婷(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王朋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育部
18 F-30901-2-02 深海影像探测关键技术装备与应用 李学龙(西北工业大学)
袁 媛(西北工业大学)
吴国俊(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
所)
王 震(西北工业大学)
魏建仓(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丁忠军(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教育部
19 F-30901-2-03 云计算系统的低时延关键技术 管海兵(上海交通大学)
谭 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杨晓君(中科可控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胡雷钧(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姚建国(上海交通大学)
陈 榕(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
20 F-30901-2-04 视觉空间计算关键技术及应用 季向阳(清华大学)
叶齐祥(中国科学院大学)
连晓聪(清华大学)
李志刚(清华大学)
万 方(中国科学院大学)
冯超禹(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工业和信息化部
21 F-30902-2-01 复杂多场景大容量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何元智(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网络信
息研究所)
李 军(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孙晨华(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
贾亦真(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网络信
息研究所)
刘剑锋(南京熊猫汉达科技有限公司)
崔万照(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工业和信息化部
22 F-30902-2-02 大深度高分辨穿透成像雷达技术与应用 方广有(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周 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纪奕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张群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刘丽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叶盛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北京市
23 F-30902-2-03 无栅格动态调制灵活速率光传送网关键技术与应用 忻向军(北京邮电大学)
刘 博(北京邮电大学)
王光全(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罗 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张德江(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常天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工业和信息化部
24 F-30902-2-04 CMOS毫米波大规模集成平板相控阵技术及产业化 尤肖虎(东南大学)
赵涤燹(东南大学)
由 镭(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陈智慧(成都天锐星通科技有限公司)
杨之诚(深南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黄永明(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
中国电子学会
25 F-30902-2-05 水下低频探测关键技术与应用 杨益新(西北工业大学)
汪 勇(西北工业大学)
雷 波(西北工业大学)
杨 龙(西北工业大学)
赵海潮(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五研
究所)
马远良(西北工业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26 F-30902-2-06 面向电磁辐射散射一体化问题的高效建模方法、联合调控与设计技术 胡 俊(电子科技大学)
陈益凯(电子科技大学)
孙向阳(电子科技大学)
屈世伟(电子科技大学)
陈涌频(电子科技大学)
杨仕文(电子科技大学)
杨小牛
王沙飞
李殿中
27 F-30902-2-07 集成光场3D显示关键技术及应用 王琼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桑新柱(北京邮电大学)
雷建军(天津大学)
邓 欢(四川大学)
曾 超(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邵喜斌(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
28 F-310-2-01 固废填埋场气液致灾原位测控技术与装备 薛 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万 勇(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刘 磊(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罗 彬(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
司)
李江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王 水(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湖北省
29 F-310-2-02 复杂应力环境下软弱土基坑工程安全控制绿色高效技术 徐长节(华东交通大学)
刘兴旺(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胡 琦(东通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蔡袁强(浙江工业大学)
武思宇(北京中岩大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石钰锋(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省
30 F-310-2-03 350km/h高速铁路道岔结构关键技术及应用 王 平(西南交通大学)
陈 嵘(西南交通大学)
王树国(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徐井芒(西南交通大学)
汤铁兵(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
安博洋(西南交通大学)
国家铁路局
31 F-311-2-01 聚合物熔体纳米纤维绿色高效制造技术及应用 杨卫民(北京化工大学)
程博闻(天津科技大学)
李好义(北京化工大学)
康卫民(天津工业大学)
阎 华(北京化工大学)
杨文娟(天津泰达洁净材料有限公司)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32 F-311-2-02 离子液体强化反应和分离新过程及产业化应用 张锁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张香平(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李春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33 F-312-2-01 航空发动机快变信号匹配诊断技术及系列化机载系统 陈雪峰(西安交通大学)
王诗彬(西安交通大学)
严如强(西安交通大学)
孙 闯(西安交通大学)
张兴武(西安交通大学)
陶治宇(广州航新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
34 F-312-2-02 变构态悬架火星车及其移动性能验证技术 高海波(哈尔滨工业大学)
刘 振(哈尔滨工业大学)
袁宝峰(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杨晓宁(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潘 冬(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张伟伟(哈尔滨工业大学)
邓宗全
蒙大桥
陈学东
35 F-312-2-03 模拟空天环境下多维动态力精密测量技术与应用 刘 巍(大连理工大学)
张 军(大连理工大学)
任宗金(大连理工大学)
冯 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空气动
力研究所)
王成刚(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
张小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教育部
36 F-312-2-04 航天对接机构测试及模拟试验关键技术与系列装备 赵 杰(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崇峰(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刘刚峰(哈尔滨工业大学)
曲智勇(哈尔滨工业大学)
樊继壮(哈尔滨工业大学)
赵明扬(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刘永坦
37 F-312-2-05 新型显示器件高分辨率喷印制造技术与装备 尹周平(华中科技大学)
黄永安(华中科技大学)
陈建魁(武汉国创科光电装备有限公司)
彭 骞(武汉精测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张 鑫(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赵奇峰(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湖北省
38 F-313-2-01 高压大容量直流开断半导体器件、关键技术与系列化直流断路器 曾 嵘(清华大学)
查鲲鹏(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余占清(清华大学)
高 冲(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方太勋(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陈芳林(株洲中车时代半导体有限公司)
刘吉臻
黄 辉
段路明
39 F-313-2-02 柔性直流换流器关键技术及应用 汤广福(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贺之渊(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庞 辉(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杨 杰(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 升(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胡四全(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40 F-313-2-03 电磁脉冲辐射驱动可控冲击波技术与装备 邱爱慈(西安交通大学)
张永民(西安交通大学)
汤俊萍(西安交通大学)
杨 旭(西安交通大学)
刘艳红(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
舒印彪
陈 勇
苏义脑



精彩意见 (1)

十大品牌 2025-09-07 21:09:19
好的,请看以下关于《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目录(通用项目)》的文章:

创新驱动发展,发明引领未来——聚焦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作为中国科技奖励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致力于表彰在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重大技术发明的个人和团体。近日公布的《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目录(通用项目)》,再次集中展示了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与原始创新能力,彰显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本年度获奖项目涵盖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多个对国家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领域。这些获奖成果无一不是经过长期科研攻关、反复实践验证的结晶,其共同特点是不仅具有高度的技术创新性,突破了长期存在的技术瓶颈或国外垄断,更具备了显著的应用效益和广阔的产业化前景。

例如,在高端制造领域,有项目成功研制出用于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某型关键装备核心部件,其精度和可靠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芯片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新材料领域,有发明创造出具有非凡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解决了航空航天领域对超轻、超强、耐极端环境材料的迫切需求。在农业科技领域,有技术发明通过基因编辑等前沿手段,培育出抗逆性强、产量高的突破性新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这些成果生动体现了“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进行科研攻关的导向。

纵观整个获奖目录,我们可以发现几个鲜明趋势:一是产学研融合更加深入,多数获奖项目均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完成,体现了创新链条的高效衔接;二是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的结合更为紧密,许多发明源于对基础科学问题的深刻理解,最终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硬核技术;三是青年科技人才担纲主角,众多项目的第一完成人或核心骨干是中青年科学家,展现了我国科技事业后继有人、活力迸发的良好局面。

国家技术发明奖的评选,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卓越贡献的崇高认可,更是对国家科技创新方向的有力指引。2023年度的这些获奖项目,如同一个个创新的灯塔,照亮了中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征程。它们所解决的技术难题、所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必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推动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力。我们期待这些顶尖的发明创造能够更快地走出实验室,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主战场,造福社会,助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精彩意见 (2)

十大品牌 2025-09-07 21:28:24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的时代回响

当“墨子号”量子卫星划破苍穹,当“奋斗者”号深潜万米海底,当C919大飞机翱翔蓝天,世界见证着中国科技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的揭晓,不仅是对科技创新者的崇高礼赞,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生动诠释。

本届获奖项目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涌现出一批突破性成果。例如,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仿生超疏液表面构建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工业界的表面污染控制难题;中科院团队开发的“超高精度量子测量技术”,为下一代导航与感知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果不仅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更展现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愈发凸显。据统计,本届获奖项目中企业参与比例达67.5%,创历史新高。华为、比亚迪等领军企业携手高校科研院所,在5G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系列原创突破。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正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独特优势。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性变革。从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到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3.08万亿元),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到创新生态优化,一系列举措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正如获奖代表所言:“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巨人就是国家构建的创新体系。”

面向未来,国家技术发明奖不仅承载着荣誉,更肩负着使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中国科技必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当创新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中国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稳步迈进。

发表我的意见

6

文章

6

提问

1万+

阅读量

1

回答

1百+

被赞

150

余额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Sitemap 标签Tag 侵权文章删除:13607219@qq.com 微信:wenlian123com Investor Relations © 2025 金牌网 中值联认证中心(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ICP备案:京ICP备20020888号 增值电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