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2020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发布日期:2025-09-07 21:20 阅读:
奖励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设立于1994年,是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级科技奖励,1995年正式授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不分等级。1995年至2020年,共有24个国家的136位外籍专家和3个国际组织(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国际热带农业中心)、1个外国组织(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20年度 共8位获奖人和1个国际组织

苏·欧瑞莉 (Suzanne Y. O'Reilly)

苏·欧瑞莉,女,1946年2月生。地球科学家,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杰出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挪威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地球化学演化与大陆成矿”国家重点研究中心主任。自然资源部提名。



雅克·冈 (Jacques Philippe CAEN)

雅克·冈,男,1927年3月生。血液学家,巴黎第七大学教授,法国医学科学院院士,法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曾担任法中科学及应用基金会主席。专家提名。





理查德·戈登·斯特罗姆(Richard Gordon Strom)

理查德·戈登·斯特罗姆,男,1944年3月生。射电天文学家,荷兰射电天文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阿姆斯特丹大学名誉教授,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员。曾任国际天文学会射电天文部秘书长等职务。中国科学院提名。




藤嶋昭(Akira Fujishima)

藤嶋昭,男,1942年3月生。电化学和光催化领域科学家,东京大学特别荣誉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东京理科大学校长。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提名。





国际热带农业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ropical Agriculture)
国际热带农业中心成立于1967年,总部设在哥伦比亚,是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下属的15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之一,是自主非营利性的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机构。农业农村部提名。


阿兰·贝库雷(Alain Jacques BECOULET)

阿兰·贝库雷,男,1963年5月生。聚变波加热领域著名专家,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工程部总负责人。曾任法国原子能委员会(CEA)磁约束聚变所所长、欧盟聚变联合会法方代表。安徽省提名。





约翰·霍尔德伦(John Paul Holdren)

约翰·霍尔德伦,男,1944年3月生。国际公共政策和科技政策领域的领军学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美国哲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美国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提名。





戴尔·桑德斯(Dale Sanders)

戴尔·桑德斯,男,1953年5月生。植物细胞信号和植物营养研究领域专家,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教授、所长,英国皇家学会会士。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提名。



哈罗德·海因茨·富克斯(Harald H. Fuchs)

哈罗德·海因茨·富克斯,男,1951年4月生。表面化学及纳米生物学家,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江苏省提名。



精彩意见 (1)

十大品牌 2025-09-07 21:20:11
携手共进,科技无界——致敬2020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20年,当全球面临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与复杂挑战之际,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如同一道穿越阴霾的光芒,照亮了人类共同前行的道路。这一奖项不仅是对杰出科学家个人的褒奖,更是对跨越国界的智慧交融与文明互鉴的崇高礼赞。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在科学的圣殿里,没有孤岛,唯有携手共进,方能抵达未知的彼岸。

国际科技合作奖的获得者们在各自的领域编织起知识的纽带,将不同文化、语言与思维方式的科学家紧密相连。他们或许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先锋,在疫苗研发中共享基因序列;或许是气候变化的守望者,汇集全球数据构建地球系统模型;又或许是高能物理的探索者,在巨型对撞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些合作超越了地理的隔阂与政治的藩篱,体现了科学共同体最纯粹的精神——对真理的无私追求。

2020年的获奖项目尤其具有深远意义。当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时,正是国际科学合作的加速推进,使得病毒基因组得以快速解析,检测技术迅速共享,疫苗研发创下历史速度。中国科学家与各国同仁并肩作战,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分享病毒信息,与全球18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组织分享抗疫经验。这种开放协作的科学精神,正是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所倡导的价值内核——科学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危机面前更需打破壁垒,共克时艰。

纵观人类科技发展史,每一次重大突破几乎都是跨国合作的成果。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到人类基因组计划,从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到国际空间站,这些宏伟工程无不是多国科学家智慧与心血的结晶。2020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颁发,既是对这种合作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未来更深入协作的呼唤。在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面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单一学科能够提供全部解决方案。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如同一面旗帜,指引着科技开放合作的方向。它提醒我们,在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在竞争与合作之间,人类需要找到平衡点——既要保持各国科技发展的特色与优势,又要拥抱开放包容的科学文化。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为世界科技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这座奖杯的重量,不仅在于其金属材质,更在于它所承载的跨越国界的情谊与共同追求真理的承诺。2020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得主们的身影告诉我们:当科学家们携手并肩,人类文明的星空将更加璀璨。在科技发展的长征路上,唯有合作,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唯有共享,才能让创新之火燎原。这是奖项背后的深意,也是人类通向未来的智慧选择。

发表我的意见

6

文章

6

提问

1万+

阅读量

1

回答

1百+

被赞

150

余额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Sitemap 标签Tag 侵权文章删除:13607219@qq.com 微信:wenlian123com Investor Relations © 2025 金牌网 中值联认证中心(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ICP备案:京ICP备20020888号 增值电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