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发布日期:2025-09-07 21:05 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个人。

所称重大科学发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

(二)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三)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

国家自然科学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2个等级,对做出特别重大的科学发现的,可以授予特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目录

一 等 奖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提名者
1 Z-102-1-01 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 方 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戴 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翁红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余 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王志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提名者
1 Z-101-2-01 三维流形的有限复叠 刘 毅(北京大学) 田 刚
2 Z-101-2-02 弱观测成像反问题的L(1/2)理论与自适应正则化方法 徐宗本(西安交通大学)
孙 剑(西安交通大学)
孟德宇(西安交通大学)
杨 燕(西安交通大学)
方复全
汤 涛
郑海荣
3 Z-101-2-03 数值几何不变量在双有理变换下的变化 胡建勋(中山大学)
李卫平(香港科技大学)
教育部
4 Z-102-2-01 悬链线光学 罗先刚(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蒲明博(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李 雄(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马晓亮(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郭迎辉(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四川省
5 Z-102-2-02 “四夸克物质”Zc(3900)的发现 苑长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朱科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刘智青(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李卫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平荣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6 Z-102-2-03 铁基和镍基超导机理问题研究 闻海虎(南京大学)
杨 欢(南京大学)
祝熙宇(南京大学)
王震宇(南京大学)
杜增义(南京大学)
教育部
7 Z-103-2-01 分子压电体的铁电化学设计 熊仁根(东南大学)
游雨蒙(东南大学)
廖伟强(南昌大学)
汤渊源(南昌大学)
叶恒云(东南大学)
教育部
8 Z-103-2-02 氮化碳光催化 王心晨(福州大学)
张金水(福州大学)
喻志阳(福州大学)
张贵刚(福州大学)
付贤智(福州大学)
福建省
9 Z-103-2-03 碳化钼催化剂上水的低温活化和制氢过程 马 丁(北京大学)
林丽利(北京大学)
石 川(大连理工大学)
周 武(中国科学院大学)
张 晓(大连理工大学)
教育部
10 Z-103-2-04 高分子递药载体的构筑与功能调控研究 申有青(浙江大学)
顾 臻(浙江大学)
周珠贤(浙江大学)
唐建斌(浙江大学)
邵世群(浙江大学)
浙江省
11 Z-103-2-05 双金属有机试剂的发现与发展 席振峰(北京大学)
张文雄(北京大学)
魏俊年(北京大学)
张韶光(北京大学)
宋秋玲(北京大学)
麻生明
冯小明
岳建民
12 Z-103-2-06 基于角度调控和协同促进策略的不对称催化方法学研究 张万斌(上海交通大学)
张振锋(上海交通大学)
霍小红(上海交通大学)
陈建中(上海交通大学)
袁乾家(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
13 Z-103-2-07 一维尺度亚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质 王 训(清华大学)
胡 适(清华大学)
刘俊利(清华大学)
徐翔星(清华大学)
李灏一(清华大学)
李亚栋
任咏华
俞书宏
14 Z-104-2-01 泛大陆关键转折期生物与环境演化 沈树忠(南京大学)
樊隽轩(南京大学)
张飞飞(南京大学)
张 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张以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周忠和
周卫健
成秋明
15 Z-104-2-02 中国大气成分变化驱动因素及环境健康效应 张 强(清华大学)
贺克斌(清华大学)
刘 俊(北京大学)
郑 博(清华大学)
朱 彤(北京大学)
教育部
16 Z-104-2-03 大陆碰撞俯冲与青藏高原深部圈层相互作用 丁 林(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赵俊猛(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蔡福龙(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白 玲(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王厚起(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吴福元
倪四道
何满潮
吕厚远
17 Z-104-2-04 减小高影响海气事件预报不确定性的非线性新理论和新技术 穆 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段晚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陈大可
谈哲敏
戴永久
18 Z-104-2-05 陆表固碳生物与非生物过程及环境响应机制 闫俊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于贵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唐旭利(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张德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张雷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张培震
徐义刚
肖文交
19 Z-104-2-06 环境中耐药基因的形成和扩散机制 朱永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苏建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乔 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陈青林(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安新丽(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陶 澍
王双飞
方小敏
20 Z-105-2-01 负性情绪和社会竞争导致抑郁症的脑机制研究 胡海岚(浙江大学)
李 坤(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崔一卉(浙江大学)
汪 菲(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杨 艳(浙江大学)
浙江省
21 Z-105-2-02 环形RNA生成和功能机制的研究 陈玲玲(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杨 力(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刘楚霄(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张 杨(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沈 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上海市
22 Z-105-2-03 细胞命运稳定性与可塑性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朱 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李颖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徐 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张珠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袁 文(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北京市
23 Z-105-2-04 T细胞免疫的触发机制 许琛琦(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杨 魏(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施小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吴 微(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李伯良(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4 Z-105-2-05 真核生物光合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 匡廷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隋森芳(清华大学)
王文达(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韩广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秦晓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5 Z-105-2-06 可转移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的发现及其传播机制研究 沈建忠(中国农业大学)
刘健华(华南农业大学)
汪 洋(中国农业大学)
张 嵘(浙江大学)
沈张奇(中国农业大学)
金梅林
张 涌
谯仕彦
26 Z-105-2-07 反刍动物进化的基因组学研究 王 文(西北工业大学)
姜 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邱 强(西北工业大学)
李志鹏(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陈 垒(西北工业大学)
尚永丰
宋微波
朱 敏
27 Z-106-2-01 炎-癌转化和癌前病变的分子基础和干预策略 黎孟枫(南方医科大学)
尹玉新(北京大学)
周伟杰(南方医科大学)
夏来新(南方医科大学)
蔡俊超(中山大学)
广东省
28 Z-106-2-02 人类生殖发育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代际传递规律研究 乔 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汤富酬(北京大学)
闫丽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严 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李 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市
29 Z-106-2-03 细胞外小RNA原创发现、功能与应用 张辰宇(南京大学)
巴 一(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张峻峰(南京大学)
曾 科(南京大学)
陈 熹(南京大学)
姜保国
陈晔光
韩家淮
30 Z-106-2-04 EB病毒致癌分子机制与靶向干预 曾木圣(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LIU,QUENTIN QIANG(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贝锦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徐 淼(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白 凡(北京大学)
舒红兵
卞修武
曹广文
金冬雁
杨 晓
31 Z-106-2-05 免疫细胞新亚群及其调控机制 吴玉章(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叶丽林(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刘新东(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朱 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许力凡(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重庆市
32 Z-106-2-06 生长因子FGFs调控糖脂代谢新功能与新机制 李校堃(温州医科大学)
徐爱民(香港大学)
黄志锋(温州医科大学)
林灼锋(温州医科大学)
李华婷(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丁 健
付小兵
顾东风
33 Z-107-2-01 高速移动复杂场景信道特征及传输理论 艾 渤(北京交通大学)
SHUGUANGCUI(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钟章队(北京交通大学)
何睿斯(北京交通大学)
章嘉懿(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电子学会
34 Z-107-2-02 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成像与识别理论方法研究 李树涛(湖南大学)
佃仁伟(湖南大学)
康旭东(湖南大学)
方乐缘(湖南大学)
卢 婷(湖南大学)
湖南省
35 Z-107-2-03 多元协同的视觉计算理论与方法 姜育刚(复旦大学)
吴祖煊(复旦大学)
薛向阳(复旦大学)
付彦伟(复旦大学)
钱学林(复旦大学)
上海市
36 Z-107-2-04 光学FIB效应 孙洪波(吉林大学)
王 磊(吉林大学)
李臻赜(清华大学)
韩冬冬(吉林大学)
陈岐岱(吉林大学)
张学军
李劲东
高 翔
37 Z-107-2-05 跨媒体大数据图关联表征学习理论与方法 朱文武(清华大学)
崔 鹏(清华大学)
王 啸(清华大学)
王 鑫(清华大学)
张子威(清华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38 Z-108-2-01 铁性材料序参量的调控及器件设计 林元华(清华大学)
南策文(清华大学)
潘 豪(清华大学)
马 吉(清华大学)
胡嘉冕(清华大学)
张 跃
段文晖
陈仙辉
39 Z-108-2-02 金属材料变形与损伤的微观起源及其演化机理 单智伟(西安交通大学)
刘博宇(西安交通大学)
解德刚(西安交通大学)
田 琳(西安交通大学)
王章洁(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省
40 Z-108-2-03 新型二维材料的创造、制备与物性研究 任文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成会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徐 川(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洪艺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高 旸(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41 Z-108-2-04 磁致增强热电性能新方法与热电磁耦合新效应 赵文俞(武汉理工大学)
魏 平(武汉理工大学)
刘志愿(武汉理工大学)
朱婉婷(武汉理工大学)
张清杰(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省
42 Z-108-2-05 高熵合金组织调控与强韧化机理 吕昭平(北京科技大学)
刘雄军(北京科技大学)
张 勇(北京科技大学)
吴 渊(北京科技大学)
蒋虽合(北京科技大学)
张统一
毛新平
曾 滨
43 Z-108-2-06 高迁移率有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研究 胡文平(天津大学)
董焕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耿延候(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王世荣(天津大学)
张小涛(天津大学)
天津市
44 Z-109-2-01 煤/生物质燃烧过程PM2.5生成与调控 徐明厚(华中科技大学)
姚 洪(华中科技大学)
于敦喜(华中科技大学)
刘小伟(华中科技大学)
盛昌栋(东南大学)
朱俊强
丁 汉
樊建人
齐 飞
胡 源
45 Z-109-2-02 电力系统极端事件防御及恢复的理论与方法 别朝红(西安交通大学)
李更丰(西安交通大学)
丁 涛(西安交通大学)
邵成成(西安交通大学)
王锡凡(西安交通大学)
教育部
46 Z-109-2-03 土的统一硬化本构理论 姚仰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孙德安(上海大学)
周安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路德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侯 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建民
庄惟敏
陶 智
47 Z-109-2-04 岩石动静组合加载破裂理论与方法 李夕兵(中南大学)
董陇军(中南大学)
周子龙(中南大学)
宫凤强(中南大学)
杜 坤(中南大学)
湖南省
48 Z-110-2-01 基于固液界面力电耦合的水伏效应 郭万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殷 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助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仇 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雪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育部


精彩意见 (1)

十大品牌 2025-09-07 21:05:36
科学之光,照亮未来——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启示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科学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揭晓,不仅是对杰出科学家们的崇高礼赞,更是对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实力的一次全面检阅。这些获奖成果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科技发展的多维图景,也为我们思考科学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提供了深刻启示。

本年度获奖项目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从拓扑量子计算到纳米催化,从基因编辑到生态保护,获奖成果既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又回应国家重大需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多项获奖研究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征,体现了当代科学发展的融合趋势。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正是破解复杂科学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中国长期坚持基础研究战略布局的成果。从“科教兴国”到“创新驱动发展”,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持续增加,科研环境不断优化。获奖科学家们平均十年以上的研究周期表明,重大科学突破需要长期稳定的支持,需要“甘坐冷板凳”的坚守精神。这种对科学规律的尊重,正是中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与此同时,获奖团队的年龄结构也令人欣喜。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占比显著提高,显示出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的良好梯队建设。许多获奖者在采访中都提到前辈科学家的无私传承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种科学精神的薪火相传,是中国科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成果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展现出向应用转化的巨大潜力。多项获奖成果已在疾病治疗、新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产生实际影响,体现了基础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这种“从0到1”的原始创新,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自然科学奖犹如一面旗帜,引领着中国科学的发展方向。它提醒我们,在追逐应用技术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基础科学这片孕育创新的土壤;在关注短期效益的同时,更要着眼于长远的科学布局。只有当基础研究的根基深厚,科技强国的大厦才能稳固屹立。

科学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不仅是对过去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在这条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中国科学家正在以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科学传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发表我的意见

6

文章

6

提问

1万+

阅读量

1

回答

1百+

被赞

150

余额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Sitemap 标签Tag 侵权文章删除:13607219@qq.com 微信:wenlian123com Investor Relations © 2025 金牌网 中值联认证中心(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ICP备案:京ICP备20020888号 增值电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1851